查看原文
其他

孩子要求配手机,外国妈妈巧定规则:育儿中,规则和自由的界限到底在哪里?

金豆豆 亿童学园 2021-05-27


近日,一位外国妈妈在社交网站发文,称自己刚小学毕业的儿子三番五次要求配置手机。



原本担心孩子过度沉迷手机的妈妈,决定满足孩子的要求,几经思索,她起草了一则“手机使用合同”。里面罗列了17条建议,并规定:加粗条款犯一次没收手机,其余条款遵从“事不过三”原则,孩子长到15岁时,条款会做相应修改。


这17条条款中,不乏“睡前将手机交给父母”;“用户名和密码必须让父母知道,擅自修改即没收手机”;“刻意隐瞒手机、社交媒体的某些信息,将会被关闭账户”等看起来很苛刻的条款。


新闻一出,这位妈妈的做法立刻引来褒贬不一的议论。


孩子成长过程中,要不要制定规则?规则和自由的界限又在哪里?引发了大家的思考。



规则不是束缚,是学习交往的界限


耶鲁大学曾跟踪数千位孩子的真实成长经历,发现孩子成长的不同阶段,动作、语言、社会行为和情绪发展的表现和特点,是完全可以预测的。


规则,不是捆绑束缚,而是成人在完全了解孩子的基础上,允许他们在不同年龄段自由支配意志行动、摸索交往界限,达到自我发展的目的。


记得BBC记录片《交换学校》中,有这样一个情节让我印象深刻:



三个公立学校的学生到私立学校进行为期一周的体验学习。学校规定早7点起床,周一早上,舍监大叔准时在6点55分对孩子们进行“叫醒”服务。


大叔说:“我在7点20还要再去看看他们起床了没有,因为他们毕竟还是孩子。”


因为了解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的特点,大叔把规则制定执行地更加灵活:提前五分钟叫醒,出发前10分钟再次提醒,其余时间,孩子可以灵活自由掌握。


稻盛和夫说:“过分强调尊重孩子的自主性,结果变成放任自流。只给自由,但与自由结对成双的义务,却几乎不教。做人最起码的道德,是参与社会生活的最低限度的规则。”


同事曾给予孩子“自己物品自己完全支配的自由”。女儿的ipad,可以自己完全支配,网络遍及的今天,女孩没有可衡量的规则,更没掌握网络使用界限,结果被人诱导拍了半裸照片,同事几经周折才摆平。


自由的前提是规则,那是安全的尺度、社交的界限,而没有规则的自由无异于放任、溺爱和无序。


正如前面给儿子立下条款的外国妈妈,立规则,是让孩子在安全范围内自我学习、摸索交往界限的一种手段,而不是为了束缚和掌控。



高度的自律,源于对规则的练习


好友老公,与一般婚后惯于邋遢的丈夫们不一样,他总是衣装整洁、鞋履锃亮,家里也喜欢收拾得井井又条:被子叠成豆腐块,床单铺得不见褶皱,东西习惯归位放好。


后来得知,好友老公当过几年兵,执行部队各项高标准的同时,总是进行自我掌控练习,就形成了高度的自律。


TED演讲《自律的人生才自由》中认为:有强烈动机的人,相比动机弱的人,会认为终点线更近。


给孩子树规则一定就是控制吗?更多时候,规则不是一条禁止线,而是自律的目标所在,它有助于孩子养成各种品格。



邻居孩子刚上小学时,规划力很差。邻居女主人于是巧动脑筋,先让孩子每天尝试自己写作业,一段时间后,又放开让孩子自主安排做作业时间,孩子自我管理能力提高后,她又尝试让孩子自己安排生活中的小事。


渐渐地,随着孩子规划能力和自律能力稳步提升,邻居女主人也就慢慢放开了对孩子的管控。


规则,有时候,是孩子练习自律、提升能力的目标所在。


制定手机使用规则的那位外国妈妈一定深谙这点,所以才会在最后附加:“15岁后,条款会做相应修改。”


成长的过程,又何尝不是一个他律到自律的过程?!在孩子习得能力后,规则自然就解除了。


我们何不在合理规则下,帮孩子进行自我掌控练习,让孩子习得相应自律!要相信,一个自律的孩子心中,也时刻装着自我设定的规则。



树规则时把握原则,才不会让规则变束缚


教育家孙瑞雪曾说:“心理学有一个说法,就是不建立规则,就等于暴力。因为不建立规则的话,权力就掌握在了大人的手里。你就会依照你的情绪、你的看法来对待孩子。”


生活中,规则的约定,能让孩子拥有安全感,在有序的环境里习得心灵的力量。


1.约定面前,父母要言行一致。


比起用规则约束孩子,父母先遵守规则,更能有说服力。


《少年说》有一期,一个爱好舞蹈,拉丁舞考过12级的女孩,因成绩下滑,被妈妈狠心停了舞蹈。



勇气台上,女孩流着泪请求妈妈恢复她的舞蹈课,并保证自己考进年级前200名。妈妈不同意,要求女孩考进100名,几经协商,终于达成“女孩考进150名,就恢复舞蹈课”的约定。可女孩不放心,害怕妈妈说话不算数,妈妈再三保证,女孩才破涕为笑。


后台接受采访时,女孩暗暗下决心:我一定要努力学习,考进150,遵守这个约定。


父母破坏规则,孩子就会轻视规则;父母有表率,孩子执行就有力量。


2.贴合实际的规则,更能激发孩子“要做到”的心理。


《叛逆不是孩子的错》一书中说:“在制定家庭规则时尽可能让孩子多参与,并帮孩子理解规则,知晓破坏规则的后果。”


孩子的成长就如作物,发展快慢各不相同,不当的要求,会压垮孩子,而规则过低,孩子又没有践行的积极性。


最好的办法,就是父母在了解孩子的基础上,和孩子一起商议制定,并允许在执行的过程中,进行适当的调整和修改。



3.要告诉孩子,你不喜欢的是他的行为,而不是他本人。


我记得儿子两岁左右,每当我对他的行为进行纠正时,孩子就一副可怜巴巴的样子,委屈地问我:“妈妈,你还爱我吗?”


而当我表示,我一直爱他,我针对的只是他的某些行为,他才有种如释重负的感觉。


绘本《我永远爱你》里,熊妈妈对待孩子的熊作为,总是不忘说一句:“我永远爱你,但是你要怎么做”。


比起一刀切的全盘否定,没有什么比在接纳孩子这个人的基础上再纠正行为更有效的做法了。




通达的父母,从来不会手握规则的盾牌,盘旋在孩子头顶,做“直升机父母”。因为他们懂得:规则,进一步,是掌控,是束缚;退一步,是溺爱,是放纵。


刚刚好的规则,才是扶持孩子健康成长的关键。


作者介绍:金豆豆,爱书爱娃爱生活的大福娃一枚,写有趣的字给你看,讲温情的故事给您听。



每天10分钟,情商智商齐发展

点击下方亿童学园小程序,

为小朋友领取7天免费课程哦!


热文推荐 


孩子最易生病的季节到了,预防生病,爸妈们一定要知道这几点!


幼儿园老师“批评”孩子,家长应该如何应对?


今天起,别再夸孩子“你真乖”,正确鼓励请用这8种方法


关注亿童父母学院公众号,点击自定义菜单→“亿童学园”→“自助搜文”,输入任意关键词就能进行历史文章检索哦~



♥ 孩子最易生病的季节到了,预防生病,爸妈们一定要知道这几点!阅读原文”查看精彩内容
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